“同學們,當你們邁入哈爾濱工程大學的這一天起,就要重新認識中國的版圖。它不僅有九百六十多萬平方公里的陸地面積,還有三百萬平方公里的藍色海疆等待著我們?nèi)ケPl(wèi)和開發(fā),這是哈工程幾代人堅守的使命與擔當?!痹诠こ倘胄P律牡谝惶谜n上,該校水聲工程學院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楊德森引領著大家重新認識中國版圖。這樣的愛國入學教育,他已堅持了二十余年。
楊德森給學生上課
楊德森院士是我國水聲工程領域的著名專家、水下矢量聲學理論與應用研究的先行者。他與水聲事業(yè)結(jié)緣四十余載,宛如一部無聲的水下聲吶,將自己的一生深深地潛入大海,為祖國萬里海疆打造水下的“千里眼”和“順風耳”。
哈工程水聲工程學院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楊德森
四十歲那年,楊德森帶領團隊突破了多項關鍵技術,成功研制出我國第一套矢量聲吶,構建了水下聲場的矢量探測模式,矢量聲吶由此應運而生。
在矢量探測技術提出之初,理論與實踐的探索異常艱難。楊德森表示,那些年最痛苦的并非探索方向時的煎熬,也不是試驗過程中的艱辛,而是在各種壓力與期盼之間,那種難以言表的孤獨與迷茫。
最后測試中,當矢量聲吶第一個信號出現(xiàn)在屏幕上時,團隊一下沸騰了,所有壓力在那一刻瞬間釋放。那次試驗成功是中國水聲由標量邁向矢量的里程碑,使我國成為掌握這項技術的少數(shù)國家之一。
水中目標的低頻段噪聲降低,一直是水聲領域的世界性難題。近年來,楊德森試圖通過一種新方法來實現(xiàn)突破。
出乎意料的是,一個經(jīng)過理論推算看似毫無問題的項目,在試驗階段就被困住了,而且一困便是11年。
2011年初,楊德森和大家商議:“最后再堅持一次,如果還不成功,咱們就放棄。”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外場的最后一次試驗竟然成功了,屏幕上跳動的試驗結(jié)果讓在場隊員激動萬分,11年的漫長時光終于換來了“高光”時刻。
矢量水聲技術在不斷優(yōu)化升級后,走向深海是必然。水密問題成為水聽器走向深海的又一個難題,在淺海試驗從未失手的設備,一進入深海便反復出現(xiàn)水密問題。這個問題,困擾了楊德森團隊半年之久。
有一天,楊德森在步行上班途中,突然想到異種材料之間的水密問題,為何不從整體角度去思考呢?結(jié)果,新方案僅用一天時間,就解決了困擾半年之久的難題。
楊德森先后榮獲全國創(chuàng)新爭先獎章、多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他的團隊是全國首批命名的“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國家萬人計劃重點領域創(chuàng)新團隊、教育部優(yōu)秀創(chuàng)新團隊、國防科技創(chuàng)新團隊。
楊德森與學生
楊德森指導學生
教師、黨員,是楊德森心中最為神圣的角色。從教41年、黨齡40年,楊德森始終嚴格要求自己,師者風范、黨員形象已隨著歲月深深地銘刻在骨髓之中。
在試驗現(xiàn)場,為更好地接收聲音信號,楊德森經(jīng)常晝夜連軸轉(zhuǎn);出海時,床位不足,楊德森晚上睡在操作間,白天卷起被褥繼續(xù)干活…
出海是一件辛苦的事,在海上顛簸數(shù)日身體會出現(xiàn)各種不適,但實驗周期一旦確定,就必須風雨無阻。
“能付出是一種幸福,被需要是一種價值?!睏畹律瓐远ǖ卣f:“我將盡我所能,推動我國水聲事業(yè)進步一點,再進步一點,圓我們幾代人海洋強國的夢想?!?/p>
(圖片為資料片)
記者 趙一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