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日常生活史》/李志生/北京大學出版社/2024年6月
□雷煥
當我們回首華夏民族數(shù)千年的歷史,那些波瀾壯闊的戰(zhàn)爭與政治風云固然奪目,然而,日常生活的涓涓細流同樣匯聚成了一幅宏大而細膩的歷史畫卷。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李志生的《華夏日常生活史》恰似一把精巧的鑰匙,開啟了一扇通往華夏先民日常世界的大門,引領讀者在衣食住行的瑣碎細節(jié)中,感悟歷史的深沉韻味與文明的傳承脈絡。
以物探史,是本書的一大精妙之處。日常之物,看似平凡無奇,實則蘊含著深刻的歷史密碼。它們猶如化石,承載著人類的集體記憶與個體經(jīng)驗,在時光的長河中靜靜訴說著往昔的故事。
全書共分為十二章,圍繞“衣、食、住、行”四大主題展開。每一章都精心挑選了一個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子主題進行深入探討:從裘衣、絲綢到麻衣,從五谷六畜到加工烹飪,從都城規(guī)劃到住宅空間,從出行準備到途中旅宿,作者以細膩的筆觸和豐富的史料,為我們勾勒出一幅幅生動鮮活的古代生活畫卷。
“衣”的部分,作者不僅介紹了不同材質、款式的服飾,還深入探討了服飾背后的社會等級和文化意義。例如,在講述冕服歷史時,作者從黃帝作冕講起,一直追溯到明清時期的冕服制度,展現(xiàn)了冕服作為古代帝王禮服的重要地位及其演變過程。同時,作者還通過大量考古資料和文物圖片,揭示了古代服飾的精湛工藝和獨特審美,讓讀者在欣賞古代服飾之美的同時,也能感受到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匠心。
“食”的部分則聚焦于古代中國人的食物來源和烹飪方式。作者詳細介紹了五谷六畜的構成與興替,以及谷物加工、主食制作和副食烹制的各種方法。通過生動的描述和豐富的實例,作者讓我們仿佛穿越到了古代廚房,親眼見證了古人制作美食的全過程。此外,作者還特別強調(diào)了茶在中國古代飲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從茶的起源、推廣到普及,再到不同時期的飲茶習俗和茶文化,都進行了詳盡闡述。
“住”的部分則關注于古代中國人的居住環(huán)境和建筑風格。作者以唐代住宅為例,詳細分析了唐代住宅的建筑格局、空間布局和家具使用等情況。通過對比不同社會階層的住宅差異,作者揭示了古代社會等級制度在居住方面的體現(xiàn)。同時,作者還通過大量考古資料和文獻記載,還原了唐代住宅的真實面貌,讓讀者對古代人的生活環(huán)境有了更加直觀的認識。
“行”的部分則涵蓋了古代中國人的出行方式、道路關津和途中旅宿等方面。作者從古代交通工具的發(fā)展講起,一直談到古代旅行者的出行準備和途中經(jīng)歷。通過生動的描述和豐富的實例,作者讓我們感受到了古代旅行的艱辛和樂趣。同時,作者還通過對比不同時期的出行習俗和旅宿條件,揭示了古代社會在交通和旅行方面的變遷和發(fā)展。
除了對“衣、食、住、行”四大主題的深入探討外,作者還在書中穿插了大量鮮活的故事和考古發(fā)現(xiàn),使整本書既具有學術性又具有可讀性。例如,在講述古代服飾時,作者提到了唐代詩人白居易在長安求借住處的經(jīng)歷;在講述古代住宅時,作者則引用了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的詩句來表達對古代住房條件的感慨。這些故事和考古發(fā)現(xiàn)不僅豐富了書的內(nèi)容,也增加了讀者的閱讀興趣。
本書不僅注重史料的準確性和權威性,還注重語言的通俗性和生動性。作者以平易近人的筆觸和流暢優(yōu)美的文字,將復雜的歷史知識轉化為讀者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內(nèi)容。同時,作者還精心挑選了大量文物圖片和考古資料作為插圖,使得整本書圖文并茂、生動形象。這些努力都使得《華夏日常生活史》成為一本既具有學術價值又具有普及意義的優(yōu)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