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于秋月
一
我與曉平老師是神交之友。如何成為微信好友的我已記不清了,只記得2020年11月的某一天,曉平老師突然在微信中向我要畫家一杰老師的聯(lián)系方式,原來她看到我在朋友圈分享的一杰先生的故事,深受感動,打算將其發(fā)布在學習強國平臺上。之后,她成功與一杰老師取得了聯(lián)系。似乎事情到此為止。
今年3月,冰城文學藝術(shù)交流社在南崗新華書店搞活動,我們都參與了,座位恰好相鄰。當我瞥見旁邊名簽上“王曉平”三個字時,第六感告訴我我們似乎相識,急忙翻查我的微信好友名單,果然不出所料,正是她。查看我們的微信交流記錄,竟然連最基本的寒暄都沒有,這真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啊。于是,我決定主動向曉平老師打招呼。她本人和我想象的如出一轍,看起來嚴肅而不失風趣,渾身散發(fā)著沉穩(wěn)與莊重的氣場。然而,她一開口便讓我吃了一驚,原來她就是在龍江講壇我的講座《王洛賓在哈爾濱》中搶答的聽眾,還得到了我的贈書——《城里的人們》。我感到有些尷尬。未曾料到,省級報社的大編輯竟然在講壇下聽我的講座,更沒想到我的書最終落入了她的手中。我一向擔心將作品呈現(xiàn)給編輯,因為他們的眼光實在太“毒”。但既然事情已成定局,我也只能泰然處之。我客客氣氣地向曉平老師點點頭,嘴唇緊閉,這是我心虛的表現(xiàn)。
王曉平與于秋月
此時,文藝社的社長趙文銘從對面遞出一個檔案袋給曉平老師,并說道:“這兩本家書真是精彩,令人受益匪淺?!蔽医畼桥_先得月,率先拿到了書。輕輕翻開書頁,一股濃郁的家庭生活氣息撲面而來。兩本書都是自費印刷、自家留存,紙張質(zhì)地細膩,文字優(yōu)美,插圖豐富、精美,主要是全家人的珍貴合影及家人攝影、繪畫作品等。曉平老師在旁解釋說:“這是我們?nèi)胰说奈恼聟R編,我花費了好幾年時間編輯,連標點符號都仔細斟酌過,然后請人排版、印刷……”這時,我已經(jīng)被書中的內(nèi)容深深吸引,情不自禁地繼續(xù)閱讀。剛翻了幾頁,心中便暗自驚嘆,她家的背景和經(jīng)歷與我家驚人地相似。比如,她的父母來自青岡農(nóng)村,我的父母來自蘭西鄉(xiāng)下;她的父親出身于富農(nóng)家庭,而我的父親是地主的后代;她的父母都是通過考學來到城里,我的父母亦是如此;她家兄弟姐妹五人都考上了大學,我家三位姐妹也是大學畢業(yè)。此外,她的母親酷愛繪畫,我的母親亦然,而且兩人同庚;王家兩代人中有好幾位畢業(yè)于黑龍江大學,我的小妹妹也是黑龍江大學中文系畢業(yè),僅比王家的大妹妹王曉靈高一屆……由于活動仍在進行,加上大家都急切地想要閱讀,我不得不暫時放下書本。我決心要借回去仔細閱讀,渴望更深入地了解書中的故事。活動接近尾聲時,書終于回到了她的手中,我堅定地對曉平老師說:“這本書我一定要借回去看,看完后我會通過順豐快遞寄回給你。”曉平老師笑著回應(yīng):“姐姐,不必寄回了,等你看完,我們倆一起喝杯咖啡如何?”我欣然答應(yīng):“太好了!”忙不迭地將書捧在手中,生怕別人再有其它打算。
歸家后,我急切地翻開書頁,坦白說,這兩本書深深觸動了我,我時而隨著故事的歡樂而笑,時而又因情節(jié)的轉(zhuǎn)折而淚眼婆娑。常言道“家書抵萬金”,我卻認為,這兩部家書的價值遠超萬兩黃金。在沉浸閱讀的時候,好友王寶濱發(fā)來他所撰寫的評論。原來,那天他見我取走了書,便向曉平老師索要了電子版的書稿。閱讀完畢,他同樣被深深打動,但作為一個內(nèi)向的人,他寫下了文章卻羞于直接給曉平老師看,只與我這個摯友分享了心聲。我將文章轉(zhuǎn)交給曉平,并附上了自己的一些感受。坦率地說,寶濱老師的文章寫得極為出色,他似乎道出了我內(nèi)心深處的許多想法,盡管如此,我仍感到有些意猶未盡,或許是因為我們所處的角度、所擁有的背景不同,感受自然有所差異。當曉平老師說她正在策劃第三本書,并希望將王寶濱老師和我的評價納入其中,問我是否同意時,我一時有些茫然。未曾想到曉平老師如此重視我的意見,我不能僅以寥寥數(shù)語來回應(yīng)。我認真地回復,好。
說到做到,我放下正在讀的書,放下正在寫的游記,再次拿起“家書”,踐行君子之約。
二
《小家文苑》全書計285千字,分12個部分,收錄了95篇文章,每篇文章都異常精彩。書中的每一個人物都極具特色,他們給我留下了深刻而難忘的印象。它的開篇之作便是“送詩男出國”。這不僅是王家人的首個共同主題文章,也是他們集中抒發(fā)情感的處女之地。
小賓之女到上海讀書留念
詩男,作為長子,他展現(xiàn)了卓越的品德:穩(wěn)重、勤奮、善良、聰明且通情達理;作為王家的驕傲與自豪,他是姐妹們心中的楷模。他對父母的孝順和對妹妹們的關(guān)愛,贏得了鄰居和同事們的贊譽,一直被譽為“別人家的孩子”。詩男東渡日本深造,這是他多年努力的自然結(jié)果。然而,當離別時刻到來,無論是父母還是他本人及妹妹們,心中都充滿了深深的依戀和不舍。我想,這是一種默契吧,王家人紛紛拿起筆,傾吐了自己的情感。詩男的《臨行寄語》中充滿了情感,流露出對家人的牽掛。他囑咐父親要注重養(yǎng)生,健康是最重要的;他希望母親能放松自己,保持快樂。對于妻子和妹妹們,他都提出了具體的期望和鼓勵,從中我們能感受到詩男心中滿滿的親情和責任感。妹妹們的作品也各具特色,展現(xiàn)了她們不同的文風和個性。曉靈與哥哥最為親近,她深知哥哥的點點滴滴,因此她寫道:“哥哥啊,我從小崇拜的偶像……你走了,不再有你為我縫補口袋,不再有你幫我補習數(shù)學……哥哥,我會好好的,我們都珍重?!弊x到這,我有些羨慕曉靈,她有一個如此關(guān)愛她的哥哥,為她遮風擋雨。曉平則用她擅長的詩歌表達了對哥哥的思念,她的詩讓我想起了汪國真,詩句流暢而情感深沉。而讀曉光的文章,我忍不住大聲朗誦起來,那么押韻,瑯瑯上口,比如:“我們就是風流,我們在追求風流……這才是風流!這才是風流(此處要高一調(diào))……”天啊,我陶醉在曉光那豪情萬丈的美文里,已經(jīng)激情澎湃了。我覺得她是女子中的豪杰,她應(yīng)該去浪跡天涯,去云游四方。最后,小賓的文章讓我沉靜下來,看到這個哥哥姐姐們的小尾巴,我仿佛看到鄰家一個惹人愛憐的小妹,你要柔聲和她說話,輕輕地擦掉她的眼淚,別驚擾了她的天真和浪漫,別打斷了她思念哥哥甜美的夢。
未見王家父母的送別文章,難道他們將送子遠行的那份不舍深藏于心?
兩位王老師與女兒、外孫女留影。
三
《那一年,我18歲》,這是生活報在2013年發(fā)起的征文主題。18歲,那是青春洋溢、充滿幻想、青澀而浪漫的歲月,至少這是我記憶中的18歲。然而,在閱讀了王家父母的同題文章后,我突然意識到,我所理解的18歲只是我自己的經(jīng)歷,或者說是與王家兄妹們共同的回憶。對于王家的父母來說,他們的18歲卻是充滿了波折、苦難和窘迫的。
在18歲那年,父親的離世讓王家爸爸面臨家庭的貧困和世人的冷眼。然而,他并未在逆境中沉淪,而是依靠自己的努力和一位善良老師的幫助,解決了溫飽問題,還成為了品學兼優(yōu)的學生,榮獲團徽。那枚小小的團徽,見證了他積極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和來自社會的認可。同樣在18歲那年,老媽媽的命運也充滿了波折。盡管成績優(yōu)異,被保送至中學,卻因家庭的壓力而不得不小心翼翼地繼續(xù)求學生活。她害怕父親的責罵,不敢正常飲食,不敢表達病痛,即便如此,仍被父親強行退學拽回。幸運的是,在校長和舅舅的幫助下,她最終考入了黑龍江大學。
老爸爸和老媽媽面對命運的挑戰(zhàn),從不低頭,從不氣餒,他們勇于斗爭并堅持不懈的精神,為他們后來“知識改變命運”的信念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
妹妹們所撰寫的同題文章,各具特色,反映了相同年齡段不同年代人的思想、覺悟和經(jīng)歷。
曉靈的18歲,是充滿苦澀與不屈的歲月。對于一個聰明且上進的女孩子來說,高考的失利無疑是一記沉重的打擊。所有經(jīng)歷過高考復習的人都深知,付出的艱辛越多,失敗的打擊也就越大。我目睹了曉靈一次又一次的奮斗,不禁緊握拳頭,仿佛自己也在陪伴她一同前行。最終,正如她所言,她實現(xiàn)了“鳳凰涅槃”。我也松了一口氣。原本以為曉靈是個性格倔強、剛烈的女子,但當我看到她那句“誰其有之”,我意識到她其實內(nèi)心如水一般溫柔。她對愛人的純潔感情、對女兒的溫柔關(guān)懷、對父母和兄長的深深牽掛,都洋溢在她的文字之中。在我眼中,曉靈變得立體豐滿,有溫度了。這才是一個真實、有血有肉,既敢愛又敢恨的東北女性。
18歲的曉平與我有著諸多相似的經(jīng)歷。我也曾抄寫過許多名言警句,至今我的筆記本依舊保存完好,就像曉平一樣,我在旁邊貼上了各種花草的貼紙。閱讀也是我在中學時期最鐘愛的事情。那時,我閱讀了《紅樓夢》《水滸傳》《西游記》《林海雪原》等眾多經(jīng)典作品,或許正是那時積累的文學基礎(chǔ),才讓我在50歲之后的文學道路上得以厚積薄發(fā)。我也曾偷偷收聽電臺,不過與曉平相比,我更大膽一些,我會將收音機調(diào)至短波,收聽BBC的英語廣播,并且按照廣播中提供的地址寫信索取資料。出乎意料的是,他們真的寄來了幾本英文書籍。那時候,捧著書心里怦怦地亂跳,好像和敵人接上頭了。做這些事情時,我還在念初中,絕不能讓父母發(fā)現(xiàn)。我也不敢繼續(xù)聯(lián)系,因為我真的害怕萬一哪天外國人找上門來,作為地主出身的我們家,如果被扣上“里通外國”的帽子,全家的處境將不堪設(shè)想。
特別鐘愛《曉平篇》中那張身著紅色風衣,搭配著飄逸白色紗巾的照片。照片中,她那長長的黑發(fā)隨風飄揚,明亮清澈的目光直視著你,嘴角微微上揚,露出一抹含蓄而不張揚的微笑。一個優(yōu)雅大方的女性形象躍然于眼前,“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這句唐詩完美地捕捉了她身上散發(fā)出的自然之美。
曉平,無疑是繼哥哥姐姐之后王家又一個橫空出世的才女。作為編輯的曉平,文章嚴謹且富有文采,古詩文基礎(chǔ)深厚,涉獵廣泛,篇篇堪稱“范文”。
18歲的曉光,在幾位氣勢強大的兄姐之后,宛如一陣和煦的春風,給人以清新愉悅之感。她勇敢地表達出少女初戀的悸動,仿佛瓊瑤小說中的情節(jié)般“柔腸百轉(zhuǎn)”。盡管她性格內(nèi)向,卻不失個性。18歲那年,她前往照相館拍攝紀念照片,展現(xiàn)了她獨到的創(chuàng)意。她自詡為“遲開的花”,然而這朵花同樣芬芳四溢,溫柔善良,多才多藝,是典型的“既能上廳堂,又能下廚房”的優(yōu)秀女性。
母女四人以校友身份參加黑大校慶
讓我們再次關(guān)注18歲的小賓吧。我觀察到,王家的女兒們名字中都帶有“曉”字,唯獨這個最小的孩子,哥哥姐姐們的小跟班、小尾巴,名字中卻使用了“小”,仿佛在宣示自己的主權(quán),表明“我就是那個最小的”。
哈,看到小賓篇的照片,不禁莞爾一笑,那一定是個頑皮、調(diào)皮、淘氣,又讓人憐愛的小妹妹。
小賓的18歲,洋溢著活力與精彩。盡管年紀輕輕,她卻展現(xiàn)出了超乎常人的成熟與智慧,18歲的她已經(jīng)是一名大二學生。在大學的校園里,她勤奮學習,還享受著戀愛的甜蜜。正如她自己所言:“蘭之猗猗,揚揚其香。”即使在缺乏關(guān)注的環(huán)境中,她依然堅持展現(xiàn)自己的獨特魅力。她在10歲時便提出了創(chuàng)辦“家庭小報”的想法,并成功編輯了超過100期。這份小報,不僅凝聚了全家人的情感,也成為了王家一代人學脈的傳承。小報能夠集結(jié)出書,小賓功不可沒。小賓的文章,無論是描寫情感、風俗、學習,還是描寫家庭生活,都獨具匠心,既貼近生活,又充滿了溫馨的氛圍。
小賓只是王家這一代人的縮影,但絕非終點。王家的下一代更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我堅信,他們的18歲將會更加精彩。
詩男的18歲雖未留下文字記錄,但這并不意味著他的生活缺乏色彩。閱讀了“及凌云處尚虛心”一節(jié)中詩男及其妻子的故事,我徹底改變了對理工科學生固有的偏見。記得大學時期,我前往工業(yè)大學探望同學,目睹的是一群群佩戴厚重眼鏡、背著書包、默默前行的大學生。那里的氛圍與我們醫(yī)學院截然不同,我們一放學便開始享受各種娛樂活動——閱讀小說、打籃球、唱歌、組建樂隊……相比之下,工業(yè)大學的學生們則顯得更加專注于學習。總之,理工生總讓我感到敬佩卻也保持距離。然而,詩男卻顛覆了我的這種看法,他不僅熱愛詩歌和攝影,還對文學充滿熱情。他的詩作浪漫動人,他拍的荷花、櫻花、玉蘭栩栩如生。而他的散文則流暢自然,情感真摯。他的妻子于秀珍同樣才華橫溢,她的《女兒兩歲半》一文寫得生動感人,描述了女兒回國后不會說漢語時的焦慮:“我親愛的小女兒,你怎么會明白,這些你聽不懂的話語正是你的母語,那頭發(fā)斑白的祖父母就是你的親人,你的根源在這里啊!”讀到這里,我的心緊縮了一下,幾乎要落淚,我感受到了海外游子的那份深切思念。但緊接著,看到奶奶焦急之下脫口而出的“你怎么六親不認!”我不禁大笑起來。顯然,秀珍的文章極具感染力,她的文學底蘊深厚,文筆絲毫不遜色于她那4位“厲害”的小姑子。
總之,詩男的嚴謹治學映照著兄長風范,曉靈的涅槃重生詮釋著知識的力量,曉平的錦繡文章沉淀著書香門第的底蘊,曉光的蕙質(zhì)蘭心滋養(yǎng)著歲月靜好,小賓的靈動才思延續(xù)著家學的淵源。
王老師夫婦共讀《小家文苑》
四
我要單獨寫寫對王家老父親和老母親的感受。
在王家,父親是家中的頂梁柱。通過子女們的文字,我深刻感受到了父親所經(jīng)歷的艱辛:求學之路的艱難、被下放的苦楚、“蹲牛棚”的屈辱,以及撫養(yǎng)五個孩子的重擔。盡管尊嚴屢遭踐踏,父親卻始終保持著不屈不撓的精神,勇敢地與命運抗爭。正如王曉平所言:“憑借一雙腳、一張嘴和不屈的意志,他硬是完成了從農(nóng)村到城市的艱難旅程……”忍辱負重、身體羸弱的父親,在我心中卻如蒼穹般高遠,如山岳般雄偉,如英雄般偉大。在我眼里,老父親即便年歲已高,卻依舊風度翩翩。
如果說王家的老父親是天,那么王家的老媽媽便是一枚定海神針,這枚神針定然在太上老君的煉丹爐中歷練過。不是嗎?只需觀察老媽媽那充滿磨難的童年、崎嶇的求學經(jīng)歷以及充滿挑戰(zhàn)的中年,便能深刻理解老媽媽所經(jīng)歷的不易與艱辛。
王桂鳳老師筆耕不輟
我反復閱讀了老媽媽在她的自傳《畫筆不會老》中的經(jīng)歷,每次都揪心地痛。誰能想象得到,4月陰冷的天,一個出生僅百日的嬰兒,被遺棄在冰涼的土地上,連一件蔽體的衣物都沒有,旁邊,豬和狗虎視眈眈地盯著她。長達8個小時的煎熬啊。讀到此處,任何一位做母親的心都會被深深觸動。我能夠理解,在那個時代,生活是何等地艱難,醫(yī)療資源匱乏,我的姥姥生養(yǎng)了十個孩子,最終只有兩個存活下來。雖然理解,我的內(nèi)心仍舊無法平靜,淚水模糊了我的視線,我數(shù)次無法繼續(xù)閱讀。幸運的是,老媽媽命不該絕,或許有神靈的庇佑,或許冥府尚未將她列入名冊,或許上天有意賦予她重任??傊?,那個呼吸微弱、連豬狗都不屑一顧的小生命,竟然奇跡般地存活了下來。即便如此,我們也能感受到,老媽媽的生命曾是如此脆弱,生病時甚至不得不服用給馬治病的獸藥。她還遭受過開水燙、烙鐵燒、大鵝鉗等摧殘、天花留下的手指膿瘡和痛得直打滾的腸炎的折磨,以及11歲就開始在野地里放豬的艱辛……天啊,老媽媽的童年似乎從未有過安寧。然而,老媽媽不僅坦然接受了命運的考驗,還以樂觀的態(tài)度面對一切,一步步走出了困境。她心地善良,熱心助人,不嫌棄臟累地照顧老人,自學醫(yī)學知識救治他人,無怨無悔地陪伴丈夫下放,即使這意味著放棄自己的光明未來。
王老師夫婦在上海頤養(yǎng)天年
在我眼中,老媽媽才華橫溢、胸懷寬廣、成就非凡,勇于承擔責任,無疑是女性的楷模。盡管老媽媽早年遭受了諸多磨難,中年時期歷經(jīng)艱辛,但她的晚年和老伴幸福美滿。這對患難伉儷,相濡以沫,攜手共進,用全部的愛,創(chuàng)下了“五子登科”的教育奇跡。
如今,在他們這個家庭,有科學家、編輯、國家干部、教師、醫(yī)生以及正在攻讀高中和大學的學子。
祝愿二老健康長壽,一定要見證五世同堂的幸福時刻。
五
在閱讀完《小家文苑》之后,內(nèi)心充滿了深深的感動和無限的感慨。這不僅是一個家庭的概述,更是無數(shù)家庭的縮影。書中的文字細膩且真實,每一個角色都栩栩如生,仿佛就在我們眼前。王家每個成員的經(jīng)歷都映射出時代的變遷和人生的波折。他們在逆境中展現(xiàn)出的堅韌不拔、在親情中所體現(xiàn)的無私奉獻、在成長道路上的不懈努力,都令人無比敬仰?!缎〖椅脑贰愤@本書,宛如一面鏡子,映照出人性的光輝、親情的寶貴以及奮斗的價值。
我在王家故事中看到了自己家的影子。或許每個中國家庭都有一部待續(xù)寫的《小家文苑》,那些散落在老相冊、舊書信、歲月痕跡里的故事,都在等待某個清晨被一縷陽光喚醒。
期待著王家的故事能夠繼續(xù)延續(xù),給我們帶來更多關(guān)于家庭、關(guān)于人生的啟迪。
2025年3月26日拙筆
【作者簡介】于秋月,作家,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黑龍江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哈爾濱市作家協(xié)會散文專業(yè)委員會主任,黑龍江省哈爾濱歷史文化研究會理事 ,哈爾濱市黨史研究會工運組組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