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外國文學課程不僅承載著一般文學類課程傳播知識的功能,還含納著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教育使命。在“新文科”理念引導下,“外國文學+思政”育人模式逐漸“落地生根”。
目前,在外國文學教育教學改革的研究成果中,出現了一些以《哈姆雷特》《老人與?!贰栋ɡ蛉恕返裙芨Q外國文學作品中人文精神的案例。然而,整體來看,“外國文學+思政”育人模式在當下外國文學教育教學改革中與“新文科”理念的互融度還不夠高,尤其缺少對外國文學教學應有的思政育人功能進行深入探究。鑒于此,為了培養(yǎng)和豐富當代大學生的健康文化人格,從“新文科”理念出發(fā)探究“外國文學+思政”育人模式對大學生思政教育的補充效能及應用路徑就顯得十分重要。
“外國文學+思政”育人模式與“新文科”理念互融的探究內容
在“新文科”理念引領下,“外國文學+思政”育人模式對大學生思政教育的補充效能及應用路徑的探究內容可以從三方面展開。
一是拓展論域:在大學生通識課程體系中增設外國文學課程。高校思政教育進課堂由來已久,但是它往往被固定在“思政理論課”和“形勢與政策”等課程中,這導致大學生容易在內心對其形成抵觸。在“新文科”理念引領下,應該發(fā)掘外國文學作品中的人文教育資源,并將其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擴展到“大思政課”的背景中去。
二是主導話語:在外國文學教學實踐活動中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在大學“全員育人”過程中,外國文學教學實踐活動可以成為助力大學生牢固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輔助教育方式。外國文學教育教學工作者應充分整合各種資源,給大學生提供外國文學專家學者見面會、外國文學專題講座報告會、第二興趣課堂等活動平臺,讓學生的思維和情感在多樣的外國文學與文化的信息交匯中得以啟迪和豐富。
三是交叉融合:充分利用好現代傳媒信息技術,發(fā)掘外國文學與文化教育傳媒相結合的教育新途徑。進一步完善外國文學課程“線上”+“線下”混合模式,深化外國文學課程的現代信息技術建設,將外國文學中的知識精華以圖像和視頻等形式融入微信、抖音等新媒體內容中去,以此打破“時空限制”,讓大學生全面感受外國文學與文化的魅力,進而在多種文明互鑒中提升審美品位和精神涵養(yǎng)。
“外國文學+思政”育人模式與“新文科”理念互融的教學路徑
“外國文學+思政”育人模式的目標是立足“新文科”理念,促進課堂知識性傳授教學與大學生“大思政”教育實踐的有機結合。在實現這一目標的過程中,要遵循的教學路徑也值得注意。
一是不能僅僅只注重外國文學的知識性傳授,而應該對其中所蘊含著的豐富的人文教育資源進行深入發(fā)掘,即將外國文學中的人文教育資源融入大學生的日常思政教育當中去,以實現外國文學知識傳授與大學生思政教育在網絡陣地上的交融。二是注重運用外國文學現象觀照現實問題。引導大學生尋找生活中與外國文學現象相關的案例,并指導他們將所得案例與外國文學文本相互比較,從而拉近本土現實與外國文學之間的距離,培養(yǎng)他們的家國情懷與世界眼光。三是深化外國文學課程的現代信息技術建設。具體而言,就是要沖破“外國文學+思政”課堂講授式傳統(tǒng)育人模式的藩籬,利用好現代信息技術和多媒體手段對“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翻轉課堂活動設計等新教學理念進行充分實踐。
“外國文學+思政”育人模式與“新文科”理念互融的主要特色
經上所述,從“新文科”理念出發(fā)探究“外國文學+思政”育人模式對大學生思政教育的補充效能及應用路徑的主要特色就顯而易見了。
一是突出了“外國文學+思政”育人模式的世界眼光。外國文學自帶異域風土人情和文化背景,這些都可以通過外國文學“中國化”的“文化過濾”后轉化為進行大學生思政教育的豐富資源。與此同時,外國文學背后的人文教育資源也催生出外國文學教學在補充大學生思政教育方面所具有的“世界眼光”。二是注重“外國文學+思政”育人模式在網絡新媒體空間的拓展。外國文學教學活動應該充分利用好微信、抖音等網絡新媒體的優(yōu)勢,讓大學生通過網絡新媒體在多種文學與文化的匯通中吸收人類優(yōu)秀文明成果。
總之,近年來高校課程思政改革不斷走向深入,而“外國文學+思政”育人模式也逐漸被廣泛應用到教育教學實踐活動中。在這一歷史進程中,外國文學教師愈加發(fā)現外國文學中蘊含著豐富的人文教育資源,而它的“啟智潤心”效能也等待著更多的教育教學工作者去開掘和應用。
基金項目:本文系陜西省教育廳重點科學研究計劃項目(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項目)“美國文藝復興時期經典作家的象征人類學闡釋”(23JZ047)和西安外國語大學本科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外國文學+思政’育人模式對大學生思政教育的補充效能及應用路徑”(23BYSZ05)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西安外國語大學)